
推荐理由:好看、口碑评分高、文章有质量
推荐指数:五颗星☆☆☆☆☆
下一部小说点评:
比如说人类破坏了海洋征服了索拉里斯星或是索拉里斯星吞噬了整个观测站,灭掉了所有的人类。就算是不那么俗套的安排,谁是胜利者的结局,也会尝试去写出一个有意义的结尾。比如说凯文在海洛的幻象中得到了救赎或是对星球的研究终于有了反馈,人类对科学的信仰以及求知欲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满足,哪怕最终落荒而逃,主角也在故事的最后得到了答案。虽败犹荣。如果这样讲故事莱姆就不会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幻大师了。在整本书的后半段与另一种无法想象的生命体持续沟通,却依然无效,就算选择攻击手段也被无视。这样的无奈与空虚感升华了整个作品的主题。其实,当我每次看到人类勇于探索宇宙的新闻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可是当我听到某某星球没有液态水不可能存在生命体的时候却又会感到些许的困惑,我不是一个懂得很多理科和天然知识的人,但是冥冥之中我总觉得人类还是太年轻了,怎么就能笃定的认为宇宙中的所谓生命体一定会是人类意识当中可以接受的那一种?就像梁文道对这本儿书的推荐语,如果我们找不到人,所以索拉里斯星让我们明白,目前人类的认知一定存在。体现甚至可以说人类的骄傲与自大低估了整个宇宙的可能性,渴望沟通、渴望征服是人类的本质。而当我们习惯征服之后,面对这个神明一般的行,星级生命体的无视,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荒诞空洞。莱姆将科幻提升到了哲学神学的层面,悲悯的表露出对人性的质疑和对神。
如果再回头看看成书的那个年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欧作为美苏两国冷战的主战场,似乎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莱姆对人类科学产生质疑的原因,和他发自内心深处的悲观性。虽然索拉里斯星通篇都是我不懂的中微子、亚原子、量子以及我记不住的各类科学概念,但是莱姆的重心绝不在于科学,而是探索介于哲学和神学之间的一种平衡。它将人类的认知最小化,使得看似严谨的科学在面对宇宙的不可知时显得毫无意义。整书读完我所感受到的是极大的悲怆,该如何跳脱人类思维去衡量地外生物?人类情感是普遍现象还是神明不经意间的某种塑造?神是人类意识造就的,那么当人类意识集体坍塌之时神还存在吗?
原本是把索拉里斯星当做科幻小说来读的,读完却发现这是一部超越时代的神作。无论是科幻还是小说,都无法对索拉里斯星做出准确的归类。小说一定要自己细读一遍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重量。我在这个视频里的讲述不过是九牛一毛。在与海若朝夕相处,由最初的抗拒到后来的难以割舍,凯文又怎样的决定?海若又有怎样的结局?科学家们是否找到了抵抗胶质海洋?投射客人的方法带着这些问题亲自去看一看这本书吧。最后说一下关于翻译和改编电影的问题,由陈春文翻译的索拉斯星,所以这个视频里面人物的名字都是这个版本的。在新版当中人物的名字翻译方式不太一样,但并不影响阅读。
新版的翻译要比2005年版更通俗一些,阅读体验更流畅,但有些时候可能为了保证流畅性会丧失一点点深沉的美感。但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译者都值得我们去尊敬,毕竟由波兰语译成德语,再从德语译作中文,这期间的翻译损耗必然会存在。索拉里斯星有两个改编电影的版本,一个是1972年塔克夫斯基导演的版本,另一个是2002年由乔治克鲁尼主演的版本。我的建议是看塔克夫斯基版,因为他的导演气质和这部作品高度一致,先看电影或是先看书你自己来决定,总之你会体验双倍的震撼。人的成长大概会是这样的经历,先是对社会的否定,再到对世界的否定,最终迎来自我的否定。可这并不是结局,在否定之后我们紧接着会展开对世界的接纳,对宇宙的接纳,这时我们将重新接纳。所以想要从真正意义上肯定人类的自我价值,还是要先从根本上否定自我开始才对。